
▲推動東山里人文歷史踏查成員,包括安基協會理事長林明禮(前右五)、安基協會秘書長邱志祥(後右一)、生態專家林智謀老師(前右一)、東山耆老蘇萬(前右三)、汐止社大校長鄭維棕(後右二)、東山里長虞恉剛(後右三)、東山國小校長林秀雲(後右五)及其他參與的團隊成員。(照片 /小賴)
文 / 鄭維棕 作者為汐止社區大學校長
汐平路的東山在近三十年汐止大躍進的發展中,因腹地與交通因素,與汐止的汐萬路、勤進路及汐碇路沿線的發展相比,可謂落後許多。相較上述道路沿線許多土地被極度開發,變成大量新興建築覆蓋的聚落時,東山的環境面貌與五十年前相比,幾乎相差無幾。也因為這個緣故,當汐止其他區域山坡地被破壞殆盡時,甚至發生如林肯大郡般的慘案,東山的美好環境卻仍完好如初。
筆者回憶兒時常唱「我的家」這首歌:「我家門前有小河,後面有山坡。山坡上面野花多,野花紅似火…」,這樣的景況,至今似變化不大。對我們這一代已經走入人生下半場的人來說,依舊能夠享受這般的生態環境,實屬不易,更是一種幸福。
也因為沒有被破壞,東山至今依舊擁有非常具有特色的生態環境,例如石門、絕壁、瀑布及各種奇岩怪石。也有很多非常具有亮點的物種與特色動植物生態體系,如魚木、山羌、食蟹獴、藍腹鷴保育類動物繁殖地與食物鏈(如台北樹蛙、翡翠樹蛙等),生態自然環境豐富,這些珍貴的環境更值得地方珍藏。而這些珍貴的環境場域,可以做為在地自然生態的饗宴,成為綠色經濟行為的示範,創造政府正在推動的綠色旅遊價值。
▲照片上方的路是1970年左右的汐平路,馬路還是泥土且路幅狹小,路邊山坡都是耕種的菜園,婦女也都到馬路下毫無污染且水質清澈的東山溪洗衣服。(照片 / 鄭維棕)
▲1981年左右仁愛橋旁的東山青瀑布入口,溪底或溪旁都是非常大的石頭,河床也因為大石頭疊層互相架構支撐,河床非常堅固且水也很深,即使狂暴大雨來襲,水色依然清澈。與現今整治後的人工化淺水及整平的河床,稍有雨水即造成清水變泥流,相差非常大。(照片 / 鄭維棕)
112年「社團法人台灣安基環境永續協會」以「汐說姜子寮—東山里文資踏查」一案,申獲「112年度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點補助計畫」補助。這個計畫在安基協會林明禮理事長、全體理監事積極支持下,商請自然生態專家汐止社大林智謀老師(荒野協會汐湖組負責人)指導,與協會賴季君理事策劃主持、邱志祥秘書長等配合執行,結合汐止社區大學、東山里長虞恉剛、東山國小校長林秀雲、綠色旅遊協會陶翼煌理事長,及出身東山的前新北市議員廖正良、藍天登山隊江啟祥隊長等先進共同努力下,自去(111)年底起,就以在地文史調查、山徑走讀、生態特色教育、綠色旅遊、口述歷史及論壇研討等多元角度,陸續展開探訪耆老、踏查汐平古道、作埤內古道、姜子寮古道等,更尋訪李金川家族近三百年的「永春居」古厝及昔日煤礦遺址等,啟動對東山里的文資環境系統性的調查與整理。期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喚起在地社區意識,共同為地方創生永續發展一起來奉獻與努力。
我們期待這樣的調查與協助地方發展的基礎工作,在完成這個階段性計畫目標後,安基協會所串連的團隊可以持續下去,繼續擴大結合汐止社區與在地力量一起効力地方,讓大家更為融入東山社區成為一家人。也期待透過這個文資調查,讓相關主管機關、在地民眾和汐止鄉親們,更加瞭解東山的珍貴文資與寶貴的生態環境,請大家加入共同守護家園,為永續發展的台灣綠色社區一起打拼。
▲姜子寮古道風景秀麗,也是淡蘭古道汐止中路的重要古道之一。(照片 / 安基協會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