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高燈立與瘂弦(右)。
文、照片 / 高燈立
日前得知昔日恩人瘂弦辭世消息,一時之間內心感到無比悲傷。回想以前種種,如果沒有當年瘂弦的指導與提攜,今天就無法從事最喜愛的人文藝術工作了。
1979年夏天開始進入社會工作,當時瘂弦(本名王慶麟)在幼獅文化期刊部門兼任總編輯,也因此一因緣在總編輯底下工作,而我參與的編務是《幼獅少年》月刊。當時內心非常喜樂,得以遂其所願在文藝界服務,工作過程也學習很多。
▲後二排左到右:瘂弦、高燈立、裴惠琴、孫小英、羅麗娜。蹲坐後排:劉嵩、王曙芳,前排坐者:蔡珠兒、黃武忠,1985年。
《聯合報》副刊主任是瘂弦主要正職,因此當時在幼獅任職期間,副刊工作忙,瘂弦希望我下班後時間去《聯合報》副刊幫忙,一周有四到六天都在副刊,若假日有文學活動也參與協助,因此間接和一些資深作家相熟;這段期間瘂弦也鼓勵我多寫多學,就在這樣的工作環境𥚃,開始在雜誌投稿,內容大多是人文專題攝影報導,有時也畫插畫。當時也是副刊的戰國時代,競爭程度不下於新聞版面,工作雖然忙碌,但認識及學習到很多的人與事,過得非常充實。
在聯副時期,調換版面是常有的事,尤其人工編輯的年代關係,加上沒有電腦,有時得經常工作到午夜,甚至超過午夜,所以當時還住在南港舊莊山上,也沒有車班,長期坐計程車也是一筆開銷,所以瘂弦體恤我住在地處偏遠的山區,因此他希望在報舘太晚時就一起搭《聯合報》提供員工的特約「一中」計程車一起回他永和的家,也方便上隔天早上到幼獅的班;就這樣,每次只要報社忙,就會到瘂弦永和溪洲的家住下。如果假日有相關文學座談會時,也參與協助聯絡作家及攝影工作。
除了副刊以外,《聯合文學》創刊在即,當時除了兼著副刊幫忙外,瘂弦還請我去幫忙籌備事宜(打雜),至今還想起:真的很榮幸參與此一歷史性的文壇大事。可能是惜情之故,《聯合文學》的創刊號至今保存完好。後來,在幼獅前後七年工作時間𥚃,遇到報社急徵出版編輯人才之際,我離開了幼獅到聯合報系之《民生報》社專職,而當時的保證人也正是瘂弦。
能有今天,且得以發揮於藝文領域,我要感謝瘂弦給予的待人處事與寫作上的指導與鼓勵,才能夠讓自己以一個佃農子弟的身分,在文藝界工作,並從中吸收養分。瘂弦雖以九三耆壽辭世,但您給予的教導與鼓勵將永銘於心。
▲右起:高燈立、蕭蕭(蕭水順)、林煥彰、李瑞騰攝於高燈立在汐止創辦的水返腳藝文中心。
▲水返腳藝文中心。
▲高燈立。